天天熱點!雙十二都快到了,雙十一的貨退成了嗎?
隨著雙十一落幕,退貨潮也如期而至。
在電商行業(yè),消費者收到商品后退貨十分常見,成熟、便捷的退貨機制也是推動電商市場的因素之一。但由于當下各地疫情多發(fā),物流鏈條不順暢,這個“退貨季”對于買家和賣家都格外艱難。許多消費者因所在地封控等原因,無法在期限內完成退貨;而商家則面臨著物流成本和二次銷售成本大幅上升。
消費者抱怨退貨難
(資料圖片)
雙十一、雙十二等電商大促一向是退貨的高峰期,其中原因包括消費者受折扣吸引沖動消費,或是湊單購物,收到后再把不需要的商品退掉,等等。
或受消費需求減弱的影響,今年雙十一的退貨率尤其高。上海圓通某網點的一位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從網點業(yè)務量來看,今年雙十一整體訂單量不如以往,但退貨的訂單量卻超過去年。
然而,由于當前物流不暢,退貨變得困難重重。
界面新聞了解到,今年雙十一期間,有不少消費者投訴【進入黑貓投訴】商家拒絕退貨,或者因為物流原因超過退貨時限,無法獲得退款。
有消費者在社交平臺發(fā)文稱,由于自家小區(qū)附近的快遞驛站封控,無法取件,到期后退貨渠道關閉,最后只能在沒見到商品的情況下確認收貨。
另一位上海消費者反饋,雙十一期間自己買了30多件商品,但退貨時卻因為物流不暢,一些商品不能及時發(fā)走,在家里放了快半個月。
還有一位消費者告訴界面新聞,她在雙十一之前購買的商品,10月14日寄出退貨,至今仍顯示物流異常,商家已經關閉了退貨通道。
該消費者與快遞公司、電商平臺、商家以及菜鳥裹裹均進行了溝通,但始終得不到解決?!拔抑荒芊艞壛?,這中間的溝通過于耗費精力,各家都在推卸責任。”該消費者表示。
除了消費者主動退貨之外,今年雙十一期間,還有不少消費者因為物流遲遲不到不得不退貨,并引發(fā)了投訴。
一位商家告訴界面新聞:“因為疫情或者管控原因造成的快遞未發(fā)或者晚發(fā),一直是我們最近一兩年的溝通痛點,有的消費者經過我們解釋后可以理解,有的消費者卻無法接受我們的解釋,所以造成了相當?shù)耐对V訂單?!?/p>
該商家表示,面對這種情況,他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持續(xù)投入客服人力,向消費者解釋、溝通。
針對物流不暢導致退貨困難的現(xiàn)象,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淘寶、抖音等平臺都給出了延長退貨時間的政策。不過,從近期多位消費者反饋的信息來看,并不是所有商家都會給予消費者充足的退貨時間。
有消費者表示,面對這種情況,只能盡量少買東西,以避免后續(xù)的麻煩。
商家退貨成本高
退貨難不僅令消費者不滿,也造成電商商家的風險和成本上升。
一位在天貓平臺上銷售護膚品的商家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表示:“根據(jù)估算,我們因為退貨增加了2-3%的成本,大概每單多出1.4-2.4元。”
據(jù)他介紹,這些成本主要是貨物退貨時的運輸費和退貨產品的折損,也就是來回兩次的運費以及包裝耗材,有時也包括產品本身價值的損失。
由于國內電商市場競爭激烈,許多商家都會提供免運費服務,在大促期間還會贈送運費險,以吸引消費者購物。一旦發(fā)生退貨,就意味著商家要在沒有達成交易的情況下,凈賠一筆物流費用。
上述商家進一步解釋,商品退貨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貨物尚未交付給消費者,商家可直接發(fā)起攔截退回,之后再進行商家銷售。另一種情況是消費者收到貨物后再申請退貨,此種情況下,商品常常需要重新包裝才能二次銷售。
而在跨境電商市場中,由于貨物不允許二次銷售,且海關也不允許已經脫離監(jiān)管的退貨二次進入保稅區(qū),因此無論退貨商品是否完好,都需要被進入特定倉庫進行廢棄處理。
退貨上升,發(fā)貨下降
雖然消費者和商家都被退貨困擾,但對于快遞從業(yè)者來說,退貨訂單也是一個優(yōu)質市場。
上述上海圓通某網點的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11月1日-3日、11月11日-14日是雙十一的發(fā)貨高峰期,此后的4、5天,都是退貨訂單比較多的時候。”
該負責人表示,今年雙十一的退貨率高于往年,高峰期每天的退貨訂單高達6000-7000單,現(xiàn)在已有所下降,但每天仍有1000多單退貨訂單。
他還介紹,快時尚品牌和直播間商品的退貨量顯著高于其他品類。
不過,雖然退貨量高于往年,但發(fā)貨單量卻不及往期。“就我們這個網點來看,今年雙十一期間的快遞單量比往年少了三分之一,還有網點少了三分之二?!痹撠撠熑苏f。
金華市的一家快遞網點的負責人則透露,今年連預售產品的完成率也降低了,未付尾款的訂單高達15%,而往年幾乎不會出現(xiàn)不付尾款的情況。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科技資訊排行榜
-
2022-11-28 15:49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科技資訊熱門推薦
-
2022-11-28 15:49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